高尔基体蛋白73临床检测意义
经医学界临床论证 已获准临床应用
血清标志物之一“高尔基体蛋白73(GP73)”,是目前世界上涉及案例数量最多的科研成果,历时十余年,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国际国内医学界认可和临床论证。在日本已经应用于临床检测多年,美国FDA于2015年10月批准该血清标志物应用于临床。日前,该技术已获准在我国临床应用,这将改变我国肝病患者的命运。
GP73是临床诊断肝损伤、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肝癌(HCC)早期提示的新标志物,灵敏!有助于鉴别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的肝占位性病变,解决了长期以来临床常规检查难以准确了解患者病情的难题,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最佳依据,将引领肝病诊疗进入新时代。只需取患者一滴血清,便能准确地指导医生对患者制定全面、合理的诊疗方案,避免临床误诊、漏诊导致病情加重或久治不愈的现象,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一、GP73概述:
高尔基体蛋白73(GP73),又称高尔基体II型跨膜蛋白,分子量73KD,恒定表达于正常肝脏的胆管上皮细胞,肝实质细胞很少或不表达。当肝脏出现炎症、损伤、肝纤维化等情况时,GP73随慢性肝病的进程逐渐增加,在慢性肝病缓解后会回降。
二、GP73临床检测意义:
1、作为谷丙转氨酶(ALT)诊断肝损伤的补充指标
相较于ALT,GP73能更好的反应肝损伤的情况,弥补ATL敏感性不足:肝组织活检证实,ALT正常的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,也可能出现显著的坏死性炎症和显著的肝纤维化;而当GP73>85 ng/ml,可以预测肝脏坏死性炎症,有效反应患者肝损伤的真实情况。
2、诊断显著肝纤维化、肝硬化
在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的进程中,血清GP73水平随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硬化发生逐渐上升;血清GP73对于代偿期肝硬化与肝弹性测定(LSM)有很好的一致性;并且血清GP73在肥胖、脂肪肝、肝脏炎症等不适于LSM诊断的患者仍表现出优良的诊断作用,从精确度和费用方面来说,都优于LSM。
3、作为肝病预后评估的指标
研究发现,随着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好转,血清GP73表达水平持续降低;而对于CHB病情进展者,血清GP73水平持续升高。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、预后和转归密切相关,能十分的反应病情和预后情况。
4、早期肝癌发生的强风险因子
通过对肝硬化患者,1-11个月的随访发现,GP73>150ng/ml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比例是GP73<150ng/ml患者的3.21倍。GP73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,其价值优于甲胎蛋白(AFP),能在肝癌早期进行疾病临床诊断和监测。
三、GP73发现研究历程:
2000年,Kladney首先描述了在正常的人体肝组织中,GP73主要由胆管上皮细胞表达,而肝细胞表达很少甚至不表达。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、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引起的肝病患者中,GP73水平均可上调。
2005年,英国学者Block首先提出,在肝癌患者血清中,GP73水平显著升高。在一项包括352名患者的研究中,相比较肝硬化患者,肝癌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显著升高。如果取临界值为10个相对单位,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69%,特异性为75%。且对于早期肝癌的诊断,GP73优于AFP。
2010年4月,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国内外其他几所研究机构,进行了有关GP73的多中心、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。
2011年5月,由解放军第302医院带头攻关研制出我国首个“肝癌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(GP73)定量测定试剂盒”,主要用于早期肝癌筛查。
2013年,荷兰伊拉斯莫斯大学医疗中心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,GP73作为一种新的血清标志物,其价值优于AFP,可用于早期肝癌诊断和监测。
2016年10月22日,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在GP73诊断早期肝癌的基础上,有了新的研究成果,发现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(GP73)是肝纤维化、肝硬化无创诊断的新指标,并在CSH2016召开期间,“肝癌学组专题会议”上,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。
2016年12月,高尔基体蛋白73在我国获准临床应用,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权威肝病医院(北京302医院、北京地坛医院、陆军总医院、杭州第六人民医院等)都已经开展该项检测技术,而在中国肝健康保障工程的支持下,工程定点单位(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、吉林长春中山医院、上海新科医院、哈尔滨济华综合医院),也已经成功将该项检测技术引进到临床,将全面改写我国肝病患者的命运。
四、GP73适用人群:
1、慢性肝炎(乙肝、丙肝、脂肪肝、酒精肝等)的肝损伤程度评估;
2、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监测;
3、早期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肝癌筛查和风险评估。
五、GP73参考值范围:
1、GP73≥85ng/ml,中度肝损伤,提示可能存在显著肝纤维化以上的肝病;
2、GP73≥135ng/ml,提示肝硬化的可能;
3、GP73≥150ng/ml,提示罹患肝癌的风险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