脸色发黄是乙肝的表现 乙肝有哪些主要的症状
乙肝是我们现行比较流行的一种疾病,此病不仅发病人数非常多,而且还会传染给身边朋友及家人,因此对于乙肝我们一定要详细了解,这样才能做到及早发现尽快治疗.医生指出,乙肝疾病有很长的潜伏期,患者如果出现食欲不振、黄疸、恶性及肝区痛时请尽快就医,肝功能炎性损伤促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造成黄疸,从而表现为眼白、皮肤和体液如泪液、痰液、尿液及汗液变黄.以免得了乙肝而不自知,那么脸色发黄就是得了乙肝吗?
临床可引起脸色发黄的原因有很多种,乙肝只是众多引起脸色发黄原因中的一种.医生介绍说,乙肝症状虽然有很多,但是患者需要详细了解,并且学会区分,这样不仅能避免出现误诊情况,而且还能尽早发现病情.
脸色发黄并不一定就是得了乙肝,所以一定不能妄下结论.但是为了更好的预防乙肝,出现脸色发黄症状的时候,建议去正规的医院排除病因,及时的进行预防.如果是乙肝患者脸色发黄,要根据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,积极治疗.
除乙肝外,以下病理性原因及某些非病理性原因都可引起脸色发黄:
1.机体代谢功能低时易脸色发黄
急性溶血时生成胆红素的原料增多,肝脏来不及处理而导致黄疸,叫作溶血性黄疸;肝脏因病毒、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引起肝脏功能受损时,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导致黄疸,称为肝细胞性黄疸;而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完毕后,因胆道梗阻,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而导致的黄疸,叫作梗阻性黄疸.长期营养不良、贫血等疾病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低下时也可引起脸色发黄,且多伴有形体消瘦、精神萎靡的症状.
2.生活不规律也会引发脸色黄
长期熬夜、睡眠不足或过于劳累,致使肝脏得不到充分的休息,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,而引起机体与肌肤的代谢减慢时也可引起脸色发黄,且多伴有皮肤粗糙;长期、大量食用某些食物(桔子、南瓜、胡萝卜、芒果等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)或某些药物(呋喃类、抗结核类等药物)也可引起脸色发黄,但不会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体征,这种情况不需服用药物特殊治疗,去除诱因后脸色就会恢复正常.
那么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
医生表示,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,可以接受众多致病因子的刺激,诸如病原微生物、代谢影响和理化损害等.然而,肝脏对不同刺激的应答相当一致,不论何种病原,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是大体近似的.在大体上,急性乙肝与其它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、甚至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并无显见的差异,细心检查,尤其在病史中仍各有特点,而后需血清标志物确定.
乙肝的临床过程:潜伏期40-155日,平均85日.感染的病毒量可能是潜伏期差别的一个因素,但不是决定性的,大量输血或针刺传播都可以有或长或短的潜伏期.乙肝临床过程可分几个病期.
黄疽前期的乙肝症状:有非特异的前驱症状,与短暂的病毒血症相应的低热,关节酸痛,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.乙肝患者同时有不适、疲乏,突出症状是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.黄疽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:关节痛和关节炎、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、血管炎性病变、肾脏病变、紫癜、浆液膜炎、心肌炎、胰腺炎等.文献中有详尽描述,但我国病人中少见.黄疽前期乙肝的症状轻重和时间长短可有很大不同,可自数日至2周.也可无明显黄疽前期,而以黄疸为最早的症状.
黄疸期乙肝症状:最初发现常是尿黄,反映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;继而巩膜和皮肤黄染,粪便颜色变浅.黄疽1—2周内达高峰,此时大多热退、胃肠道症状明显好转.食欲好转是乙肝病情由极期开始缓解的常见标志.肝脏轻度肿大、质软,有触痛和叩击痛.小部分病人肋下可触及脾脏.血管蜘蛛痣可短暂出现.黄疸的消退要比其上升的时间缓慢得多,乙肝整个黄疽期1—6周.
恢复期乙肝症状:随着黄疸的消退,乙肝症状逐渐好转.血清丙氨酸转氨酶(ALT)逐渐降低,急性乙肝的胆红素下降常早于丙氨酸转氨酶(ALT)复常.极大多数病人在3-4个月内恢复.小儿急性乙肝恢复比成人要快.在恢复期中病人仍可有疲乏和不适.临床和血清学恢复后,肝组织病变减轻,但完全恢复须在半年以后.